
看懂宝宝健康手册.easy go! | ||||||
![]() |
||||||
‧妈妈宝宝 2007/12/21 | ||||||
![]() |
||||||
![]() |
||||||
![]() |
||||||
【文/林佩蓉】
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与宝宝健康相关的资讯,都会纪录在「儿童健康手册」里。提醒家长,在拿到健康手册后,先确认封面是否贴有妈妈或宝宝的名条,以保障自身权益。
确认有无缺损
目前所使用的儿童健康手册,是由行政院卫生署国民健康局,在2005年编印的版本。页数多达70页,其中第2页为目录页,家长可以比对目录及内容是否符合,若发现手册有缺页或破损的情形,请务必向医疗院所重新更换补发,以免影响日后之使用。
重要内容提醒
手册中有哪些重要的内容资讯呢?新光医院小儿科医师刘明发建议家长,刚拿到手册时,除了先确认姓名无误之外,可先将手册第一页《给父母的话》,快速阅读一遍,这里以用重点式的方式提醒家长本手册的使用方式,当然,还是希望家长们能抽空将手册内容都完整的看过一遍。
宝宝出生状况纪录表 记录宝宝刚出生时的状况,提供日后宝宝的小儿科医师第一手参考资料。 婴儿大便颜色卡 宝宝的便便关係着身体健康与否,家长应注意宝宝的大便颜色,以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生长曲线图 包含头围、身高、体重3种曲线图,让家长作为宝宝生长发育的参考,但并非绝对?,爸妈千万别拿来当成宝宝的生长成绩单喔! 儿童预防保健服务表 在7岁入学前,有9次免费健康检查的机会,透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尽早发现宝宝生长状况是否异常,若有罕见疾病及发展迟缓的状况,也能尽早提供协助及治疗。 家长纪录事项及健检纪录 透过记录表让家长找到问题点,并且提供医师更多关于宝宝的资讯;同时医师也会将每次健检结果记录下来,作为下次检查之参考。 卫教指导 脆弱的宝宝面对的不仅有病毒的威胁,也可能是意外的伤害,更可能是家长错误的育儿观念。手册中提供母乳哺育、平时照护、事故伤害预防等卫教资讯,提醒家长从多方面给宝宝更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预防接种时程及纪录表 除了提供家长接种疫苗的相关资讯外,并利用表格清楚的列出宝宝应接种的疫苗,好让每位宝宝都能得到最佳的完整保护。
宝宝出生状况纪录表
手册的第2页是「宝宝出生状况纪录表」,藉由这个表格,可以让家长了解宝宝刚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头围……等状况,并盖上宝宝清楚的脚印。不仅仅有纪念意义,同时也提供日后小儿科医师之参考。
这一页是由接生的医疗院所填写,上面纪录了宝宝出生的时间及身体状况,以及妈妈怀孕的周数、预产期、生产方式等。其中,较容易让家长困惑的是「Apgar分数」。刘明发医师解释,Apgar分数是由5个项目分别评分,而Apgar刚好由Appearance(外观)、Pulse(心跳)、Grimace(面部表情)、Activity(活动力)、和Respiration(呼吸),这5个项目的第一个字母组成。
新生儿Apgar的评分标准
究竟Apgar分数是如何评分的呢?国泰综合医院小儿科病房暨婴儿室主任谢玉林表示,「Apgar分数」是由美国Dr. Apgar在西元1953年提出,原意是用来比较各种当时的产科麻醉和生产方法以及急救的效果。后来在1962年时,再由两位小儿科医师提出,应用于每一位刚出生的新生儿。刘明发医师指出,新生儿在出生后1分钟及5分钟时,都会分别测量一次,如果分数过低,也就是表示状况不好时,医师才会再记录第10分钟的分数,甚至更长时间的评估。因此Apgar 分数也代表着,新生儿在出生1分钟时,是否需要急救的准则。但是,这5个项目并不占有相同比重,其中心跳和呼吸是最重要的,而外观的肤色相对来说是较不重要。
便便「卡」重要
宝宝的便便中暗藏了许多玄机,透过宝宝便便的颜色、形状,可以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没用的排泄物竟然可以判断宝宝的身体是否健康?让专业的小儿科医师来告诉你。
粪便味道、比形状重要 曾有妈妈问:「为什么我的宝宝天天都在拉肚子?是我吃的东西影响了他吗?」刘明发医师表示,这是母乳宝宝的特色,粪便都是呈现稀稀糊糊的状态,但必须强调的是,母乳宝宝正常的便便是不会有酸臭味的。谢玉林医师强调,若宝宝便便有酸臭味,就表示宝宝拉肚子了;但若是出现奶块,妈妈则不用太过担心,那是因为母乳的蛋白质含量高,未完全消化的部分,就会随着粪便排出。因此,无须担心宝宝稀便的问题,反而应该注意味道及颜色的变化。
粪便颜色隐藏的危机 在手册里附有6种大便颜色参考照,提醒家长应多注意、观察宝宝粪便的颜色。刘明发医师说,宝宝出生后通常都会有黄疸现象,一般大约在14天后,便会逐渐消退,但也可能因为哺餵母乳而延后一点消退的时间,这对宝宝并无害。但是若宝宝黄疸一直没有消退,并且出现灰白色的大便,便可能是胆道闭锁的情形。由于胆汁的颜色为黄色或绿色,若能顺利排出,其大便呈现黄、绿色。因此,如果胆汁滞留无法顺利排出,粪便无胆汁混合就会呈现灰白色。
【更多精采内容,请见2007年12月号妈妈宝宝杂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