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試鏡中,李小龍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武術的分析:
“功夫源於中國,是空手道和合氣道的淵源。它是一個更完整的武術體系,它比其他武術更流暢,更具連貫性,而不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但它有穿透頑石的能力,水沒有一定的形態,你既不能夠捉住它,也不能夠用力打它。每一個學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樣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可以根據對手情況做出變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堅硬的鐵棒,而中國功夫出拳,就猶如一條鐵鏈連著一個鐵球,剛柔並濟。功夫可以單獨或者兩個人練習,單獨練習的時候會模仿一些動物,比如說鶴、猴、或者螳螂等動物。……”

這部電視劇最後未能開拍,但是試鏡為他爭取了《青蜂俠》中加籐的角色。1966年6月,李小龍第一次出現在美國螢屏上

《青蜂俠》是一部每集半小時的連續劇,維持了30集,終因收視率不理想而擱淺。但是,作為配角的李小龍以出色的武術功底,風頭遠遠勝過主角,幾乎所有觀眾都記住了他的名字。因此他有機會繼續參與了其他電視劇的演出。

1967年8月,李小龍把自己創建的武術定名為“截拳道”(Jeet Kuen Do,簡稱:JKD)。
在他參演的一部電視劇裏,李小龍大段介紹截拳道:“就是截擊拳。你要攻擊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給了我機會截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用最長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標,現在是,膝蓋。截擊拳比西洋拳更具殺傷力。……”

多年以後的評論界稱:“截拳道是一種容納百川、取資東西拳術的搏擊術,並具有三個層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識,三才是技巧。前者便是李小龍創立截拳道時說的‘以無法為有法’,後兩者則是‘以無限為有限’,而這兩句指導截拳道修習者的警句,不但表現東西文化融合之成就,也體現了香港人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精神,可以說,它是一種時代與文化的產物。……”“這種快速擊倒對手的拳擊術,在李小龍眼中不僅是一門搏擊術,更是一種人生觀或處世觀。人必須向善,卻不應拘泥於形式。正如一杯水放進茶壺便成茶壺之形,放進杯子便成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質。水清則人人皆喝之,水濁則人人皆拒之。”

李小龍創建截拳道,在當時的中國武術界是一件毀譽參半的事。一部分人認為李小龍另闢蹊徑可喜可賀;另一部分人,尤其是詠春門派,認為身為詠春門人的李小龍是欺師滅祖。

事實證明李小龍的截拳道不僅具備理論底蘊,而且非常有實戰價值。他在美國開設的截拳道班盛名遠揚,授課一小時收費275美元,仍然門庭若市,在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等地連開了四間“振藩國術館”。

其實李小龍並不滿足於開班授徒,他的目標是好萊塢,希望通過電影來弘揚中國功夫。但是好萊塢電影界對他一直比較冷淡。最終讓李小龍對美國失望,從而回港發展的導火索,是好萊塢籌拍電視劇《功夫》,李小龍競爭男主角落選。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
看到此處,我非常八卦地懷疑周星馳的《功夫》與此事有關,是蓄謀已久,要為偶像出這口氣。眾所周知周星馳是鐵桿李小龍迷,少年時看到李小龍的電影驚為天人,從而立志投身電影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認為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還有我的工作都是李小龍先生對我的影響。從他的電影裏我得到許多能量。……”周星馳幾乎每部電影中都有李小龍的影子,幾乎每部都有,李小龍的招牌動作、招牌形象、招牌服裝、招牌口語、招牌招數,甚至李小龍的大頭照,頻頻在周星馳電影中出現,到了《功夫》,向李小龍致敬的細節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可以拿權力、名譽、金錢等許多東西來搞笑的周星馳,從來不肯拿李小龍搞笑,“因為他是我的偶像,我非常尊敬他,非常崇拜他,所以不能搞笑。”周星馳電影中的李小龍,更多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一種力量的象徵。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功夫》評論稱: “周星馳在其一直以來的作品中,都善用了李小龍在功夫上的創見。……
《功夫》裏無疑繼承了李小龍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精義。片中火雲邪神說天下武功無不破之理,惟快不破,這正是截拳道的原意,即以最短的距離、最快的速度打到對手的要害,故此李小龍提出不要閃避,進行截擊(Don‘t Block, Strike),並要求應變迅速,而不需講求甚麼形式化的修飾。在片中,周星馳最後在豬籠城寨以一敵百所施展的正是截拳道式的功夫。……周星馳《功夫》與李小龍電影殊途同歸,源出一轍,表達手法和電影結構或有不同,對於現代城市醜象的批判卻同樣深刻。功夫不但作為一種中國傳統價值之具體表現形式,也作為一種人本精神的力量表現。所謂功夫,科學化點說便是把人類潛能發揮出來的一種手段,因此在電影裏周星馳強調的是功夫的高低源自對功夫研究的專注和對潛能的開發,同時功夫無分派別之好壞,卻只有功夫修習者個人道德的好壞之分,而周星馳與李小龍一樣,在這方面皆是取孟子性本善之說……”
跑題跑題,不多說了。周星馳是幸福的,他是被偶像的星光照亮生命的範例;同時他也是可敬的,做到了FANS所能做到的極致,值得各位FANS同仁研究學習……向星爺致敬……

1970年,李小龍意外受傷,脊背重創,臥床四個月,傷癒後仍須服用止痛藥。這段時間裏,香港多家電影製片廠登門拜訪,希望請他回港拍戲,包括當時香港最大的製片廠邵氏。邵氏開出的片酬是一萬美金,當時相當於六萬港幣,比當時最紅的影帝級演員的片酬高出一倍;而嘉禾公司則出到一萬五千美金,也就是九萬港幣。
嘉禾不惜血本一定要請到李小龍的原因,是由於老闆鄒文懷慧眼識英雄。他在電視上看到李小龍的一段功夫示範表演,拍案叫絕,多年以後還在採訪中津津樂道:“他側踢一寸厚的木板,一腳踢斷四塊,力度和時間都掌握得無懈可擊……”鄒文懷還回憶說,與李小龍洽談合作時,李小龍提到當時正在熱播的一部功夫片,問:“這是不是香港目前最好的動作片?”鄒文懷答:“是。”於是李小龍很有誠意和信心地說:“如果是我來演出的話,會演得更好。”

1970年,李小龍回到香港。不算已往的幾次短暫過境,此時李小龍已經闊別香港十二年。與他合作過的黃握中先生在回憶中說:“……當時我想到李小龍將來在香港的電影發展前途一定非常好,因此我第一個找他出了一本書,就叫《李小龍》,做了一本採訪,再配上一些照片,印了五千本左右,一出來不到兩天就全部賣光了,他的電影還沒有出來,就已經非常轟動了,當時香港觀眾非常崇拜他,給他出書也為我賺了一筆小小的錢。李小龍剛剛回來的時候,非常熱情也非常健談,還很幽默,常常講笑話,人很隨和,所以我們跟他做採訪的時候大約花了兩三個小時,他也很耐心地接受我們的訪問。……”

鄒文懷與李小龍簽了兩部片約,第一部是《唐山大兄》,由香港功夫片導演羅維與著名小說家倪匡合作完成劇本,低成本電影,只在泰國的一個小村莊拍攝,佈景極其簡陋,情節也比較簡單。但是李小龍的驚人表現勝過一切。他一改以往功夫片那種繁複而花哨的招式,出手快、准、狠,幾乎全部在兩招之內搞定敵人,迅猛犀利的拳腳以及高亢的嘯叫兼具個性與力量之美,令人目瞪口呆。片中有一段是李小龍獨戰六名歹徒,展示了“李三腳”之勢不可擋的威力:三次轉身踢腳,每一次轉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一條腿能夠踢到一半然後決定該向高處或低處出擊,快如閃電,對方根本無法招架。

《唐山大兄》在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已達350萬港元,同時連破東南亞地區的所有華語片票房紀錄,掀起了功夫片的新熱潮。

《唐山大兄》也顛覆了當時的香港電影市場,使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嘉禾公司一舉邁進了強勁競爭者的行列。鄒文懷和李小龍對他們的初戰告捷都很滿意,繼續合作下一部電影。李小龍十分尊重和信任鄒文懷,許多事情上對鄒文懷言聽計從;鄒文懷亦允許李小龍在電影製作方面參與更多意見,還下令增加了財政預算。

決心在香港大展宏圖的李小龍將蓮達和家人都遷來香港,定居在九龍塘的一座兩層別墅。這座別墅擁有十一間房,還有日本式花園,在當時的香港是非常高級的住宅。

李小龍的第二部功夫電影是《精武門》,講述了創辦精武門的民族英雄霍元甲被日本人謀害,其高徒陳真為師父報仇雪恨的故事。這部電影至今仍然被列為功夫電影代表作之一,不但把真刀真槍的中國功夫推至新的層次,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享受;亦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狹隘的復仇主題,將影片上升到民族大義的高度,穿插了陳真飛腳踢碎租界公園大門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木牌、將“東亞病夫”字幅 撕 碎 塞 到 日 本 武 士 口 中 等 情 節 , 以其 強 烈的 愛 國 意 識 和 民 族 精 神 引 起 廣 泛 共 鳴 。

我自己對這部電影更是印象深刻,因為是在這次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裏,在添馬檻露天銀幕上看的,足有二十多米高的超大銀幕為這部電影更壯聲色,每一場對戰都是激動人心!尤其是陳真單人匹馬挑戰日本武館,將全館武師打得爬不起身的經典場面!李小龍不但展示了他奔雷閃電一般的威猛拳腳,還第一次在電影裏使用了他最擅長的、後來風靡世界的雙截棍,讓全世界見識了精湛的雙截棍術,當時有武術家曾驚歎道,光是看李小龍舞雙截棍的鏡頭就已經值回票價!
當然,擅長真功夫的李小龍拍攝這樣的鏡頭並不困難,難的是與他合作的人。據當時的工作人員杜惠東講:“……因為李小龍是會真功夫的,所以拍電影的時候就不習慣用那種假的方法,他要在電影裏真打。但是如果對手演員的位置不好,就可能會被他打傷,遠了又容易打不到,所以他用的那一批武師都是合作熟的,不熟的都在週邊,不認識的根本不用。”杜惠東還說,其實李小龍也是用替身的,如今在《功夫》中扮演包租公的著名武星元華當年就是專門替李小龍翻跟頭的替身,因為李小龍是學詠春拳出身,不會翻跟頭。

《精武門》比《唐山大兄》更為進步的,不僅是製作技術和動作表達,也包括李小龍本人的演技。李小龍顯然很希望讓觀眾知道他是有演技的演員,在《精武門》中,不僅加多了許多情感戲,還借陳真喬裝探秘之機,扮演了多個形象,例如舉動遲緩的賣報老大爺和傻頭傻腦的電話修理員。

《精武門》獲得當年獲金馬獎的“最佳技藝獎”,同時獲“最佳劇情片”殊榮。又打破了剛剛由《唐山大兄》創下的新票房記錄。不過,在合作過程中,李小龍與《精武門》的導演羅維交惡不淺。在香港影界,導演就是總司令,演員不可以提出什麼意見,但李小龍就很不同,他具有西方的開放性格,又善於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發現了什麼就提出什麼,所以與羅維之間發生很多不愉快。當時有傳聞說李小龍向羅維使用武力,電視臺主持人何守信在採訪李小龍的節目中問及此事:“你是不是像傳聞的那樣用皮帶打羅維了?”李小龍說:“我要打他還用皮帶嗎?我只要這樣一下……”然後李小龍稍稍一動,何守信馬上就跌到椅子裏去了。這個場面通過電視螢屏傳遍全香港。

李小龍的第三部功夫電影是《猛龍過江》。這時候的鄒文懷對他已經是充分信任,加之他創作欲旺盛,於是把整部電影交給他一手×辦。李小龍自組協和電影公司,自編、自導、自演,講述一個來自香港鄉下的功夫高手唐龍,遠赴義大利幫助一家中餐館女老闆剷除當地惡霸的故事。李小龍帶著劇組到義大利取景,最後決定在羅馬開機,《猛龍過江》也由此成為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

《猛龍過江》中,李小龍選中了兩位曾獲國際空手道冠軍的羅禮士、羅伯華爾作為對手,並且規定這兩位要被李小龍打敗。起先,兩位空手道冠軍不服氣,於是李小龍與他們各自帶著助手到郊外一個指定地點去進行拍攝前的點到即止的“較量”,結果,只用幾個回合,李小龍就輕易取勝,使這兩位國際空手道冠軍不得不心服口服。至於電影中的招式,那是為戲劇效果而設計的,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