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巨蛋加劇中職娛樂化:主題日變演唱會,卻也引發本質球迷不滿
YU CHU CHUNG 2025/08/29
中職主題日規模擴大,尤其大巨蛋賽後表演近似演唱會,吸引非球迷入場。此舉提升娛樂
性、擴大宣傳,但也引發比賽焦點模糊、排擠球迷、成本過高等隱憂,凸顯職棒娛樂化與
比賽本質間的矛盾。未來如何平衡兩者,將是中職發展的關鍵課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台灣中職的主題日活動規模越來越大了。尤其是在大巨蛋登場
之後,賽後表演似乎不再只是比賽的附屬活動,而是像多送給觀眾一場演唱會,甚至有人
是為了嘉賓而專程進場。
像8月份中信兄弟在「K歌主題日」找來ITZY、Super Junior D&E和蕭秉治等人,台鋼雄鷹
則在9月的「心動時刻」主題日請到張震嶽、陳綺貞、范逸臣和韓星鄭恩地,樂天桃猿也
打出「SINGDOME音樂電台」號召,強調將網羅華語、日本、韓國的大咖歌手。
雖然主題日找嘉賓並不是新鮮事,但大巨蛋的舞台效果與媒體關注度,讓這些表演被放大
到前所未有的規模。而這些卡司排場,不僅讓比賽更熱鬧,也凸顯職棒球團在行銷思維上
,似乎出現新的轉變。
大巨蛋放大了職棒娛樂化效果
其實主題日的行銷策略對中職球迷來說並不陌生,過去各隊在自家主場就會推出各式活動
,像是台鋼雄鷹與統一獅合辦「南人祭」、中信兄弟與親子IP聯名舉辦「碰碰狐鯊魚寶寶
的快樂小夥伴」主題日,樂天桃猿也曾推出「愛PET趴」寵物友善主題,這些活動有時也
會邀請歌手或藝人到場炒熱氣氛。
但當比賽搬進大巨蛋後,規模和氛圍被進一步放大。更大的空間搭配燈光音響,讓表演不
再只是附屬品,而能營造出接近演唱會的效果,甚至吸引非本質球迷入場。
再加上大巨蛋檔期有限,各球團更傾向把這些場次當成年度重頭戲來操作。對觀眾來說,
看球已經不只是關心勝負,還能期待一場近似小型演唱會的娛樂體驗。
娛樂化背後的行銷考量
比賽搬進大巨蛋後,球團願意砸重本規劃賽後演出,背後其實是很清楚的行銷策略。
一方面,大咖歌手能吸引非本質球迷入場,讓原本不看球的人,會因為喜愛的歌手而走進
球場,擴大了觀眾族群;另一方面,「一張票、雙重體驗」也會讓觀眾覺得更加划算,比
賽結束後還能多看一場近似小型演唱會,提升了現場的附加價值。畢竟有些球團邀請的歌
手,即使開專場,歌迷也未必搶得到票;但大巨蛋能容納近5萬人,和專場相比相對好入
手。
除此之外,明星嘉賓自帶流量,在社群平台勢必能形成話題,更進一步放大了主題日的宣
傳效果。對球團來說,這樣的操作不僅是滿足場內觀眾的娛樂體驗,也是一種場外行銷,
讓職棒比賽成功突破原本的同溫層。
觀眾對「看棒球」的想像正在改變
在12強賽過後,中職的熱潮明顯升高,也吸引了不少過去較少關注的人走進球場。而本質
派球迷以往看球,多數是為了支持球隊、關心勝負,娛樂元素通常只是附加。
但隨著大巨蛋主題日逐漸演變成「小型演唱會」,觀眾對於看球的想像也開始改變。現在
除了比賽本身,越來越多人會期待賽後演出,甚至有人是衝著嘉賓而來。這樣的轉變,讓
球場變得更像是一個綜合性的娛樂空間。
不過這時候,一些矛盾也出現了。對一般觀眾來說,比賽輸贏固然重要,但能同時享受音
樂表演,整體體驗更豐富;但對資深球迷而言,卻難免會擔心焦點被模糊,棒球逐漸被娛
樂化稀釋。這種差異反映了球迷與歌迷的期待落差,也讓「主題日」成為台灣球場文化中
的新討論焦點。
娛樂化背後的隱憂逐漸浮現
主題日的行銷操作確實為中職帶來熱潮,也吸引了更多觀眾進場,但這樣的娛樂化操作,
卻也伴隨著一些挑戰。
首先是成本問題。邀請大咖歌手,勢必需要龐大預算,對球團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能
否長期維持仍是一個問號。
再者,當演出規模愈來愈大,也有人擔心比賽本身被模糊焦點。球迷走進球場究竟是為了
棒球,還是為了明星?若只為嘉賓而來的人搶占了座位,會不會反而排擠了真正想看比賽
的球迷?
此外,觀眾之間的落差,也可能造成一些隱憂。
對本質球迷而言,棒球應該是場上的九局比賽,但是對歌迷來說,可能只在意嘉賓演出。
這種期待上的不同若處理不好,可能讓主題日淪為單純的噱頭,而無法真正轉化為職棒長
遠的支持。
以富邦悍將為例,就有不少球迷批評球團在戰績低迷的情況下,仍把大量預算投入娛樂行
銷(如啦啦隊、賽後嘉賓),質疑是否應該優先將資源用於球員培養,例如添購更先進的
探測設備,進行運動科學分析,幫助球員實力提升。
比賽辦得熱鬧固然吸引人,但能不能在娛樂聲光之外,維持棒球比賽本身的價值,也是長
久經營的重要關鍵。
中職正在從體育賽事走向綜合娛樂產業
中職比賽正在從單純的體育賽事走向綜合娛樂產業,而這股趨勢顯示出球團在經營思維上
的轉變,也就是球團不再視棒球為單純的比賽,而是能延伸出音樂、聲光與社群話題的完
整體驗。未來如何在擴大娛樂效果的同時,持續強化比賽本質,將決定職棒能否把短期熱
潮轉化為長期支持。
然而,本質球迷的考量與球團行銷策略之間的矛盾,短時間內恐怕難有明確的解答。比賽
純粹性與娛樂化效果,始終是兩條相互拉鋸的路線。而這樣的矛盾,也將成為台灣職棒在
邁向商業化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重要課題。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7862
推文討論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