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到現在還是有這種「拿之後成就」把選秀養成不當一回事的言論?
: otsuka123: 皮朋第一隊三次啊 也是超巨 但就是第二號
Pippen進公牛隊的時候是個在NAIA打球的大學生。
他連NCAA都沒待過,打的是當年的大學次級聯盟。
然後他第一次進第一隊是「Jordan退休」那年。
有圖有真相:
http://i.imgur.com/aJ9B2CE.jpg
都是第一次三連霸之後的事了。
難道有人有水晶球,可以預知Pippen會成長到三次第一隊這麼強才選他嗎?
同樣的道理,Toni Kokuc也是一樣,他還是二輪選秀。
http://i.imgur.com/EIi4Z4U.jpg
1990年的二輪,選完當下也沒來打NBA,隔了幾年才遠渡重洋加入公牛。
這種選秀可能是會變成空氣的(萬一最後沒來美國),公牛還是選了下去。
回到Pippen身上。
大學唸的是University of Central Arkansas,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這所大學。
因為他們歷年來也只出過一個NBA球員,就是Scottie Pippen。
選秀進來之後的Pippen,前兩年表現是7.9分(整季替補),14.4分,
第三年終於成為全職先發,成長到場均16.5分。
但連續兩年季後賽的生死戰都很慘。
1989年季後賽對活塞,淘汰邊緣的G6,Pippen只出賽一分鐘,公牛輸球。
(有查到好像是腦震盪的樣子?可能要有其他球迷補充了)
1990年季後賽對活塞,東決G7,Pippen整場投10中1,只拿2分,公牛淘汰。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講「otsuka123: 皮朋第一隊三次啊 也是超巨 」,
大概會被嗤之以鼻,但公牛沒有因為這樣就拆陣容,而是勵精圖治,明年再來。
ps.
事實上九〇年代公牛隊的主幹就是靠選秀組成的。
這也是為什麼那個時代的球員像是Stockton普遍都認為奪冠之路就應該是這樣。
一步步累積選秀球員,還可以交易後段選秀或是落選秀來養成。
球星陪著球隊渡過這段歷程,球隊磨合慢慢成長,最後開啟奪冠窗口。
會用「爬山」來形容就是這段「通往奪冠窗口」的路途很難受。
打開窗口後的能攻頂時間也沒那麼長,Stockton在的爵士就攻頂兩次,
可惜的是這兩次都在最後一步被Jordan擋了下來。
不願意陪球隊走過這段養成的路,而是想要到已經累積大量天賦的地方一步登天。
這就是為什麼Stockton講「搭直升機攻頂」的原因。
推文討論 911